央廣網三亞9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內陸機場不少見,但是海上機場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比較新鮮的。近日,海南省宣佈,計劃在三亞市填海建設大型空港。但是,這一海上機場項目因涉及成本高、存在潛在環境風險等因素,引發了擔憂。無獨有偶,在2012年開工建設的大連新機場填海項目也被詬病為“未批先建”、缺乏環評報告等。大連新機場建設指揮部就此回應稱填海造地手續完備。
  民眾之所以對填海造機場有所憂慮,大多情況來自於以下幾個問題:有沒有必要?成本會不會太高?是否絕對安全?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有沒有進行科學評估等等?
  填海造地,這種做法在海外並不新鮮,包括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荷蘭等地都有填海造地的經驗可供借鑒。先來看看香港。《中國日報》亞太分社記者李濤介紹,香港土地資源極其匱乏,增加土地供應的手段基本完全依靠填海工程來完成。
  李濤:截止到去年的3月,香港從填海工程獲得的土地面積已經超過了67平方公里。占香港土地總面積的7%,而這7%的填海用地卻容納了27%的香港人口以及70%的商業活動,上個世紀90年代被認為是香港填海的黃金時期,一大批的計劃,包括現在的香港國際機場以及中環和灣仔地區的填海計劃都先後被落實。現今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當中包括德輔道以北的中環、灣仔、銅樓灣、港澳碼頭等,都是依靠填海而取得的土地,而香港很多的標誌性建築也都坐落在填海區上,這就包括了國際金融中心以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等。去年年初,行政長官梁振英也通過施政報告公佈了五個近岸平臺的選址,目的也是為了將來香港的發展,進行土地供應的儲備。
  填海工程的開展對香港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由於環保主義者的反對,如今填海需要滿足三個原則。
  李濤:除去了為香港居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工作用地以外,填海造地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把諸多的香港島嶼與陸地連接起來,但同時這也造成了一些海灣的面積不斷的縮小,甚至消失。比如今日的維多利亞港,在經過多次的填海造地以後,面積早已大幅的減少。90年代中期以後,越來越多香港的環保主義者開始站出來反對政府填海,香港的法院曾經在2003年的一個裁決中指出,進行填海必須要符合三個以下原則,包括是否有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的迫切性,有沒有其他的可行方法以及方案是否對海港的損害減到了最少。香港政府也因此特別成立了咨詢性質的共建維港委員會,聽取民間對於政府進行填海工程的有關意見,來爭取更多的市民對填海工作的支持與理解。
  再來看日本。寸土寸金的日本很重視土地的合理利用。《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做出介紹。
  黃學清:日本的填海造地有相當長的歷史,僅戰後新造陸地就有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當於20個香港島。沿海城市大約有1/3的土地都是通過填海獲得的,日本的填海造地大部分用於工業,都經過了周密的規劃,比如在建造的港口附近建設工業區,使能源消耗多的鋼鐵、水泥、發電和汽車業等成本下降,促進了這些部門以及造船、機械和建築等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使以石油為原料的工業飛速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為日本的工業騰飛做出了貢獻,但是在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後遺症,例如沿海灘塗大量減少,造成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陸地的水域里的生物活動已經消失,甚至出現了更多的赤潮現象。另外過多的填海還導致了天然濕地減少,海水自我凈化能力減弱,水質惡化的後果。為此日本在不斷的研究實驗各種恢復生態環境的方法,包括人造海灘,人造海洋植物生物帶等等,政府對這些研究和項目也有專項的支持,並且現在填海造地的申請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意識到了這對日本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在進行的填海工程主要是城市垃圾的填埋,也是經過專家進行環境調查和評估的,比如東京灣的填海工程就是將垃圾和泥沙作為主要原料。
  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就是填海造地的典範。不過,基於填海造地工程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韓國從1998年以來已經開始實施謹慎的圍填海政策,進行圍填海總量的管理,要求填海工程必須經審批獲得許可後方能填埋。《全球華語廣播網》韓國觀察員南黎明做出介紹。
  南黎明:之所以填海是有原因的,韓國因為迅猛的經濟發展,進入90年代就開始發現了原來的基輔國際機場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就想著籌建一個大型的新機場,但是韓國這個國家它有一個特性,那就是人口過於集中,諾大一個國家將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首爾及首爾周圍的衛星城市,這樣一來想在首都附近找一塊兒可以建造諾大的機場的地方已經是不可能了,所以就考慮到在仁川近海的島上找土地,最後想的辦法就是將兩個島中間的那一片濕地填埋,然後建機場,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收購土地過程當中的麻煩,開始也因為各種原因受到反對,比如說對環境的影響,還有是否有必要投巨資去建機場等等,但是仁川機場從建造的時期開始就對環境生態都派專家出面進行了非常深刻的考察還有研究,無論是地點選擇還是設計方面,都是在對環境保護方面加以考慮之後才開始建造的。
  最後,來看荷蘭。荷蘭填海造地的歷史已經有800多年了,四分之一的土地都是靠填海得來的。但是,隨之而來的生態問題也給荷蘭人上了一課。荷蘭留學生李菲做出介紹。
  李菲:荷蘭1950年到1985年間把濕地損失了超過一半,荷蘭在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的功能上就出現了許多環境的問題,比如說近海污染、鳥類減少等等。1990年以後,荷蘭政府就意識到填海造地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荷蘭農業部出台了自然政策計劃,還計劃用三十年的時間來恢復生態環境,然後把一部分從前填海造地得來了一些土地,給它恢覆成原來的濕地,就比如說荷蘭把位於南部的一條水道兩岸的部分堤壩給推倒了,然後填海造地得來的土地又再一次被海水淹沒就恢覆成為了可以供鳥類棲息的濕地,也恢復部分過去的一些景觀。  (原標題:大連、三亞填海造田建機場 盤點各國填海工程利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58ovchh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